核磁共振成像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1-03-30   492次


1973年,美国科学家Paul Lauterbur用线性梯度磁场进行空间编码,成功获得了物体某个截面的内部图像,正式宣告了核磁共振成像(MRI)领域的诞生。随后,英国科学家Peter Mansfield提出了超快MRI方法,引起了一系列技术的突破,从此核磁共振成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,如今MRI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。Paul Lauterbur和Peter Mansfield也因此贡献共同获得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。

核磁共振成像(MRI)的全称是: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。MRI是根据生物磁性核(如氢核)在磁场中表现的共振特性进行成像的新技术。由于利用MRI获取活体器官的详细图像灵敏度高,空间定位准确,且可以实现无任何损伤地,所以收到普遍欢迎。

实验采用“90-180 自旋回波法”,这样可以增加信号采样的时间同时可以测量驰豫时间T2。实验中X梯度Gx保持不变,Y方向梯度Gy不断改变,并且每改变一次记录一次数据。通过本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MRI基本原理,了解几种成像参数对图像的影响。


版权所有 浙江大学

浙ICP备05074421号

您是第 1409627 位访问者

技术支持: 创高软件 管理登录